金融文化|深层力量-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前言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重大命题,迅速在金融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是金融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选择。在“两个大局”下,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应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邀约,我们着手研究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个课题。
这是一个重大挑战。我国学界在金融文化这个领域的研究是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文化甚至没有像金融伦理学一样成为一个看起来系统化的学科。研究金融文化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工作,需要多领域的知识储备,这给重新审视金融文化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解决一些关于金融文化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认识上的问题,有效助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工作。
在构思这本书时,我们考虑至少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从什么视野上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与以往业界讨论的金融文化建设问题(尤其是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命题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走入新发展阶段,作为“国之大者”的金融,要胸怀“国之大者”,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为此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发展新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金融走什么样的道路就成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答案之一。
这个背景也决定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战略地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强国建设、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等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国家金融战略图谱。站在国家金融战略高度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定位比一般讨论的金融文化建设问题自然要更高。这时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定位至少包括:是一种国家金融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新时期金融治理的德治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视野和定位上,我们能更好理解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我们要搭建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框架来分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金融文化建设的基本要义或行动指南。尤其是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五要五不”,作为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的浓缩表述,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观表达,是重塑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价值观的基础架构。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这个基础架构为基本遵循,我们从文化体系构建角度上,梳理了更全面认识文化体系中的思想指引、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等更多的内容。
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文化建设相关主要论述的基础上,我们借鉴金融文化建设、组织文化体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搭建了一个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系的“1353”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一个思想指引、三大基石理念、“五要五不”价值观以及三层面行为规范。思想指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三大基石理念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实体经济,“五要五不”价值观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三层面行为规范指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制定主体主导的行为规范。
进一步地,基于这个框架,我们将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这部分可以算是全书的浓缩版,基本阐明了我们对中国金融文化的认识逻辑和主要观点。第二章至第六章基本以“1353”框架为基础设计,其中关于价值观的部分分为两章。第七章是特殊的一章,主要提供金融文化建设的现实场景,分享了一些既往的工作经验和事例。
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的范式,金融体系已经开展的一些文化建设工作经验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重点关注了中国金融史、金融伦理学、文化学、组织文化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查阅并参考了近年来我国金融文化建设实践的相关资料,同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窗口,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全面、深入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图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意义。
本书得到了很多前辈和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要特别感谢为本书题写推荐语的老师,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
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领导和各位编辑老师为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这里尤其是要对责任编辑蒋菊平、南芷葳表达诚挚的谢意,她们的专业素养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本书的出版质量。本书将作为“立言金融与发展丛书”系列成果出版,在此要感谢立言研究院所有参与编写工作的同事们。
尽管我们力求完美,但本书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愿与读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为推动中国金融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金巍 崔红蕊
2024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