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报 | 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41期:“2023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成功举办

首页标题    立言论坛    会议简报 | 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41期:“2023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成功举办

11月16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的学术指导下,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金融研究所承办,北京市朝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支持“2023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发布会” 在京举办。本次会议是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系列活动第41期会议。

 

2022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尾声,全社会都在拼经济、谋发展的节奏中奋力前行。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出版,对2022年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做了全面的观察和研究。文化金融蓝皮书研究团队常年跟踪研究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已经连续七年编辑出版皮书报告。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以报告发布为契机,邀请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推动文化金融变革,助力文化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

首先是致辞环节,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杨涛做致辞发言。本次会议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金巍主持。

杨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杨涛围绕“文化金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享。

第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背景下,如何理解文化金融新使命。当前,应当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把握此次会议提出的“金融强国”战略:一方面,我国银行资产规模、债券余额等金融指标在全球居于前列,但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金融业发展弹性和韧性不足;另一方面,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金融强国”战略背景下,可以引申出“文化金融强国”理念,一方面,文化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由此,其自身如何进一步优化仍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文化金融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金融业自身,也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局部企业和产业,更重要的是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新的背景下,“文化金融强国”可以成为一个依托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思考的重要抓手。

第二,文化金融发展过程中需重新梳理其背后核心元素和动力,主要包括数据、新技术、文旅、数字产业、金融五元动力。

一是数据。数据恰恰是当前文化金融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拥抱金融元素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化金融领域如果能够推动原有数据要素进一步提升为数据资产,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二是新技术。文化金融领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与文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用增级手段缺乏、标准化不足、效率低、成本高等,而以上问题都有可能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等得到适度的缓解。

三是文旅。如何在“文化强国”大思路下提升文旅核心竞争力是所有工作最核心的视角,文旅产业化则是多年来探索的重中之重,相对于大国经济体的内在特征来说,这方面仍在起步阶段。

四是产业。意味着在文旅之外的、其他众多产业通过增加文旅的综合价值可以拓展出众多新的空间,这就是产业文旅化。

五是金融。金融是最重要的底座,利用金融将这些动力串起来,将在未来发展中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三,文化金融已经到了需要讨论三个多元化的阶段。一是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无论是着眼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当前更需要的是真正构建一个多元化、彼此互补、层次分明的丰富产品体系,尤其是对照于普惠、绿色、科技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文化金融建设相对落后。二是多元化的风控体系,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分散技术手段还不完备,使得所有的融资行为天然的受到最基础的制约和挑战,应当首先把风险管理、风险分散方面的功能做扎实,开发更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手段。三是多元化的文化金融生态。生态中包含着一些软性的生态要素,也有可能包含一些硬性的生态要素,囊括了数据与技术基础设施、征信体系、评级评价模式、文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归根结底,所谓的生态就是能够形成一个适用于所有这一领域参与者的激励相容机制。

 

第二部分是蓝皮书发布环节,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金巍对《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相关内容进行发布。

金巍: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金巍发布了《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3)》。

蓝皮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研创单位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

蓝皮书对2022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做了全面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受到极大挑战,2021年稍有恢复的文化产业增长受到强烈抑制。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关注文化企业复工复产,关注文化贸易、文化数字化、文化与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发展正与国家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下,包括出台的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助力下,直至2022年末,文化产业得以重生。党的二十大召开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文化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升级之路。蓝皮书共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市场方面,2022年,我国文化金融市场资本供给依靠银行业稳住了基本面,但其他渠道领域较为低落。2008-2022年,调研的30家银行中,有16家银行针对文旅产业融资特点发行了文旅产业信贷产品并于2022年底仍然续存,文旅创新产品贷款余额为1085.40亿元;但是文化产业债券市场占债券市场总发行总额比例仍然非常低、文化类信托产品总规模略有下降、文化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出现断崖式下降。

二是行业方面,电影市场与艺术品市场两个市场在2022年都受到了较大冲击,2021年刚刚有所恢复的市场再度低落。资本对数字文化领域的投资热情虽然也有所回落,但仍是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的最大生机。

三是区域发展方面,主要关注北京、南京、宁波、深圳和成都,全国各主要文化金融中心城市采用一系列措施,助力本地文化企业复工复产,突出了疫情重围。其中,2022年北京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促进了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收到了稳定文化产业发展大盘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化产业融资市场整体趋冷。

总的来说,2022年末我国走出疫情“阴霾”,拼经济、谋发展是当下重要任务,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已经开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文化金融高质量需要一些新的突破。据此蓝皮书提出以下四大建议:一是利用高质量发展良好机遇,寻求文化金融机构专营化新突破;二是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寻求文化金融基础设施新突破;三是利用北交所扩容机遇,寻求文化产业资本市场新突破;四是利用区域金融改革机遇,寻求融合发展新突破。

 

第三部分顾问点评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金融蓝皮书学术顾问张晓明对文化金融蓝皮书相关内容进行点评。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金融蓝皮书学术顾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金融蓝皮书学术顾问张晓明围绕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金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享。

首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进行总结。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可以从金融的角度进行判断。文化金融蓝皮书作为一个窗口,能够真实反映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其中,数字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年文化产业的增长主要由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的部门推动。如果排除数字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更不容乐观。

其次,分享对未来编写文化金融发展报告的建议。他提出了三个成功编写蓝皮书的基本要素:一是活跃的核心团队,二是软件化的分析模型,三是支撑分析模型的数据。在未来,可以通过充分训练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提高编写效率,让人工智能技术在报告编写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对文化金融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第一,数字文化产业时代是商业模式创新时代,文化产业因此被称为“创新实验室”。文化金融是文化产业的创新动力,因此大有可为。,作用尤为突出。文化产业能通过文化金融的支持,促进与文化相关的新的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应对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变革。第二,消费金融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对于消费金融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开发相对不足。在未来,应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第三,我国在文化资产资本化方面存在滞后。在数字化时代,现有的资金支持模式难以满足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需求。财政、银行、社会资金等多方应加强合作,进行金融支持。从而推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资产化和金融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玥、中航信托研发与产品创新部高级研究员禄琼、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刘德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传播推广处影视事业部部长邓桂垚、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方曼乔、尚亦城集团副总经理朱天博等嘉宾参加了会议研讨。各位专家对2023年的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文化产业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文化金融应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下,文化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已经开启,文化金融发展亟待一些新的突破。

 

 

 

202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