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报|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24期:“我国跨境支付发展的最新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成功举办

首页标题    立言论坛    会议简报|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24期:“我国跨境支付发展的最新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成功举办
7月29日,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的学术指导下,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计划组织的“我国跨境支付发展的最新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在京举办。这是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成立后举办的第二十四期会议。
第十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范一飞副行长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和支付相关国际组织对跨境支付的重要性已基本形成共识。二十国集团(G20)将推动跨境支付发展确定为优先事项,制定了加强全球跨境支付路线图,全球数字经济的新一轮竞争对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统筹好跨境支付安全与效率,需要产业各方集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前,我国跨境支付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国跨境支付发展路径的完善与优化。与此同时,跨境支付发展过程中安全与效率、监管与技术标准、市场竞争秩序优化、价格制定等焦点问题,都值得关注和探讨。基于此,本次研讨会特邀请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资深专家与业内人士共同围绕“我国跨境支付发展的最新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分享和交流。
开场致辞

首先是开场致辞环节,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做致辞发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昀主持会议。

 

主持人:董昀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 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杨涛认为,跨境支付是当前基于支付研究的重点领域,围绕跨境支付这一主题,主要分享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当前全球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体系,以往架构泾渭分明,主干难以撼动,但是现在这一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广义上来看,全球跨境支付这一复杂网络体系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参与主体,最底层SWIFT本质上主要进行信息交换、信息传递,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全球货币兑换、外汇交易等同步交收设施、区域性同步交收设施、各个国家的区域性支付清算系统、全球跨境零售支付清算组织、新兴平台等。以往各个架构之间泾渭分明,路径依赖性强烈,但是现在慢慢发生变化,比如当更多的跨境支付零售领域组织不甘于在复杂网络当中做一个节点,而是试图在清算功能上多发挥一点作用,为其他节点服务时,原有庞大一体化网络就遇到了新的挑战,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机会。

 

二是当前跨境支付清算领域中,技术和规则两大要素对原有体系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技术方面,无论是当前热议的央行数字货币,还是其他一些新兴技术,都在试图解决原有跨境支付清算交易活动当中可能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难以达成一致性共识等传统矛盾。规则方面,每一个国家都有千差万别的规则,因此跨境支付领域制度规则的协调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技术和规则两大要素可能使得原有相对稳定的全球跨境支付网络体系产生新的变化。

 

三是从国家视角出发看待跨境支付,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纯粹从产品服务层面考虑的问题,而需要与金融双向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要命题有序联系在一起。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要服务于自身金融发展,承载自身交易活动,还要在国际化视角下适应国际规则、更好的服务于金融双向开放。在此过程中,需要更加客观的认识相关问题,一方面高度重视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安全与跨境支付清算的关系;另一方面,不片面的讨论所谓替代性问题,而是更多的参与其中,发挥自身影响力。

 

主旨演讲

第二部分是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华,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炼对我国跨境支付发展的最新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程 华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程华围绕“数字技术背景下跨境支付网络的演变趋势”进行分享。

 

首先对近十几年来涌现出来的有影响力的一些新型跨境支付或者汇款平台进行介绍。

 

一是2011年成立的Wise,定位于P2P国际汇款平台,本质上是将两个国家间对彼此货币有需求的人进行匹配,然后各自向对方的目标账户转移同等价值的本地货币以达到换汇的目的,而这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的“国际换汇”业务。

 

二是2012年成立的Ripple,定位于解决跨境支付的网络协议,基于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开放的支付网络,通过这个支付网络可以转账任意一种货币,简便易行快捷,交易费用几乎是零,没有跨行异地以及跨国支付费用。Wise和Ripple平台提供的是传统法币的跨境汇款问题。

 

三是2009年Bitoin,点对点的现金系统,去中心化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完全的P2P支付,没有时空界限。接下来稳定币,锚定传统货币,主要是美元去中心化的货币,现在来看Libra基本上胎死腹中了,但是这个过程中也有理想的稳定币出现,如零售型USDT、 传统金融机构基于私链发行的批发型稳定币JPM Coin。

 

四是央行数字货币。目前国际清算银行在研究如何用CBDC实现跨境支付,大概四种模式,单一货币平台的分布式跨境支付、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构建统一的平台、世界货币型的数字货币。

 

在数字技术的背景下,以上网络与传统的以Swift和Chips为中心的代理行跨境支付模式相比较,有以下特点,一是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基于各国主权货币的汇兑;二是支付清算服务;点对点,支付即结算;三是不需要代理行,不需要银行账户;四是央行直接负债或Token(价值)范式。

 

其次,跨境支付网络从数字背景下演变来看其实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从跨境支付网络的演变看传统网络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心化的节点,具有垄断的特质;二是支付链路长,覆盖面较广;三是速度慢、成本高。数字技术下出现这些新型的跨境支付网络从网络结构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元化,碎片化、互联互通成为新的问题;二是扁平化,支付链路短、速度快、平台化、风险集中。

 

最后,需要明确以下两点,一是未来跨境支付网络的主体构成尚不明朗,支付天然具有网络效应,需要强势的单一货币作为媒介,以及覆盖面广的平台网络支撑,技术风险不可小觑。二是新一轮货币竞争的结局也不明朗。

 

邹传伟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

 

邹传伟围绕“数字人民币和跨境支付”进行分享。

 

首先,介绍人民银行的相关表态。2021年2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SWIFT成立合资公司,加入多边CBDC桥项目。2021年7月,《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究进展白皮书》:“数字人民币具备跨境使用的技术条件”。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不论是中国居民还是外国来华友人均可在中国境内选用丰富的数字人民币产品,体验小额便民的移动支付。

 

其次,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支付的逻辑。使用中央银行货币而非商业银行货币,安全性更高;缩短代理银行链条,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提高跨境支付速度;无需在代理银行的往账(nostro account)和来账(vostro account)中占用流动性;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二为一,理论上可以不依靠SWIFT报文系统。但具体路径尚不清楚,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支持点对点跨境支付,但面临货币替代、额度限制和境外个人用户数据管理等方面挑战。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更受重视,目前研究重点是互操作性。

 

另外,介绍G20框架下对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支付的研究。2020年7月,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在给G20关于改进跨境支付的报告中,梳理出5方面共19项工作,其中第19项是“将国际维度纳入央行数字货币设计”,负责这项工作的团队被称为BB19。2020年10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了改进跨境支付的路线图。2021年7月,CPMI等发布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支付的报告。2022年7月,CPMI等发布《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支付在可及性和互操作性方面的选项》。

 

最后,对数字人民币应用于跨境支付的设想。可以采用双层推进策略,零售层服务在中国旅居的境外用户,以满足他们的普惠金融需求,要制定他们开数字钱包的程序、额度管理和兑换要求等。批发层积极参与mBridge项目有关试验按照习近平主席在G20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所指出的,以开放和包容方式探讨制定法定数字货币标准和原则,在共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程 炼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

 

程炼围绕“我国跨境支付的最新机遇与挑战”进行分享。

 

首先,跨境支付业务的长期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跨境支付业务量大幅上升;二是零售支付与个人汇兑在跨境支付中比重的上升;三是小微企业与个人在跨境支付客户中比重的上升;四是金融科技带来的跨境支付市场结构变革。这一过程中跨境支付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及时性、低费率、透明度、可及性、易用性五大趋势。

 

其次,近两年来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以下变化。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二是国际贸易摩擦;三是乌克兰危机;四是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转向,尤其是美联储带动加息政策。这些变化对跨境支付带来以下变化,一是商务“线上化”与“国际化”推动的跨境支付业务增长;二是产业链重构与金融体系“板块化”引致的跨境支付流量再分配;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法律风险,相当多的金融企业发现出现这类冲突之后相关监管规定或者是法律、政策发生了变化,最明显是欧洲对于俄罗斯的制裁,可能会对我国企业产生二次制裁风险;四是汇率风险与对流动性的更高要求;五是政府干预带来的更高运营成本与合规成本。

 

另外,这一过程中跨境支付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流动性风险与汇率风险的分摊和管理。小微客户和个人客户相比于传统客户,不仅没有汇率风险对冲机制,相当程度上依靠支付机构进行对冲,同时有各种各样的及时性要求。因此,当支付机构面对更多的小微客户时,面临非常高的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是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便捷性要求越短时间实现汇款过程、支付过程越简单越好,但是在短时间完成支付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在KYC等合规性要求方面存在很大挑战,许多小型跨境支付机构实际上不具备独立的KYC能力,这就使跨境支付业务面临很大安全风险。

 

三是个性化服务与数据安全。个性化服务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许多小微企业或者个人客户在跨境支付领域没有足够金融认知,跨境支付机构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时,需要掌握相当多的数据才能了解其需求。但是这一过程中又会涉及到客户隐私保护和跨境数据传输等安全问题。

 

四是消费者保护与监管协调。当前一些大型跨境支付机构的小微企业与个人用户比例增加,后者缺乏足够的金融认知和对支付机构的谈判能力,因此处于弱势地位,而对于跨境支付的消费者保护经常存在不同法域的监管协调问题,难以实施。

 

五是文化冲突与客户道德压力。乌克兰危机之后金融世界也发生变化,舆论压力和客户的道义选择成为影响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支付机构从事相关业务时也需关注同样的问题。

 

圆桌研讨

第三部分是圆桌研讨环节,邀请到了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马颖,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研究中心业务研究部经理王建伟,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吴永强,蚂蚁集团研究院研究总监倪丹成,民生银行发展规划部研究员李鑫围绕“我国跨境支付发展的最新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度讨论。本环节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莉萍主持。

 

主持人:周莉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 颖(线上)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马颖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下,探讨了跨境支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她认为从基础设施、货币(结算媒介)、整个支付清结算体系,制度等多视角看,多年来跨境支付领域在根据交易等约定的最终结算媒介转移上更安全,更便捷,更快速的追求没有发生变化,全球经济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确实带来了新业态、新需求、新供给、新发展,同时新挑战也伴随而来。

 

首先,全球经济数字化发展,跨境支付量逐年攀升的同时,新型金融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多国境内支付结算效率的显著提升,但跨境支付领域实操进展不如预期: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支付结算系统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标准存在显著差异,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互联互通阻碍;基于各国贸易保护、市场壁垒和数据有关法律法规等的不同,国际支付服务更具竞争性和复杂性;同时地缘政治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亦使得跨境支付领域更是面临着国家金融安全的挑战。多年来这些挑战依然是存在的,但近年某些因素变化、影响带来更大的紧迫感。虽面对跨境支付实操发展困境,2020年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加强全球跨境支付路线图项目》,聚焦支付基础设施的运行改进、数据标准化和市场惯例、法律监管和监督框架以及监测和信息共享主题,具有一定方向性指引,但仍需各国多方共识、协调推进。

 

在新发展、机遇上,她认为多方博弈下跨境支付清算系统逐步实现自身的优化和改进,例举跨境支付清算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随着国际商业环境变化和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或加速建设即时支付系统等新基础设施;或持续更新现有支付基础设施;或加强数字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她认为金融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新阶段为跨境支付模式如点对点模式、闭环模式、基础设施互联模式、代理行模式等的运行机制和特点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发展新的趋势,例举传统代理行模式发展现状和科技提升,以及稳定币、数字货币桥、聚合生态模式等跨境支付模式新发展趋势。

 

其次,支付领域发展应用性较强,实务创新发展领先于学术研究,目前的前沿研究文献相对来说仍以应用层面的碎片化总结为主,但是如果缺少理论研究支撑,实务发展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她建议目前跨境支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的基本思路,以问题为导向,从跨境支付现实挑战出发,理论层面研究核心落脚到最终的结算媒介和系统生态(如数字经济下货币职能变化、国际货币数字演进与竞争、数字支付平台经济与制度学等),制度层面分析支付服务的障碍(如互联互通机制、创新监管、标准与互操性、安全与信任、数据安全、合规安全等的制度安排变迁),应用层面提出解决方案的探讨和建议。

 

最后,从金融开放视角看跨境支付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下,金融在要素型开放逐步转向制度型开放过程中的需求与挑战中,跨境支付作为必要的金融服务,在先行先试中面临很多探讨:例如账户体系的挑战、跨境支付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挑战、反洗合规等,需在金融安全下开放、兼容,尊重、参与国际规则。先行先试中有时实操层面反映出的难点和堵点并非来自技术、业务、产品等,可能是先行先试制度和政策落地互通操作性上、时间差上等因素,整体方向性上的顶层制度设计安排更为重要。

 

王建伟 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研究中心业务研究部经理

 

王建伟从跨境支付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和顶层设计两个层面谈了个人理解。关于跨境支付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他认为跨境支付本身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配套体制机制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汇率弹性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点关注的目标,也是最终实现自由浮动的内在要求。他认为:一是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安排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为进一步加快跨境支付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二是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安排是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必然要求,为跨境支付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内、外部市场环境;三是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安排将助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为跨境支付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于加强跨境支付的顶层设计,他建议: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国在数字技术领域得天独厚的技术储备和强大优势,加快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接受我国报文信息传输通道;二是在我国现已建立的多边合作框架范围内,依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积极推动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标准统一和制定权,不断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要进一步加快我国跨境支付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跨境支付的国际竞争力建设,不断巩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份额,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规则的人民跨境支付发展之路。

 

吴永强 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吴永强主要对跨境支付实践方面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享。

 

首先,跨境支付业务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是尽职调查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重。我国在跨境业务中一直坚持KYC、KYB以及尽职调查“三原则”,尽职审查时与其他国家隐私保护方面的冲突越来越多。我国也越来越注意数据出境问题,于2022年7月出台《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

 

二是在跨境支付业务办理方面,顶层设计仍不完善。跨境支付业务包括外汇和跨境人民币,涉及多个监管司局,跨境支付相关政策配套和协同监管仍待加强

 

其次,跨境支付存在很多的发展前景。

 

一是跨境电商业务未来会重塑跨境支付的产业格局。跨境电商从国家层面还是各个部委层面,都在支持外贸新业态。近日央行出台的《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范围由以往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拓宽至经常项下,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机遇。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助力企业走出去。CIPS第一期上线时参与机构和参与商业银行也就十几家,现在不管是间接参与还是直接参与已经一千多家,随着这个网络加入机构越来越多,人民币在海外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跨境人民币结算越便利,更加有助于境内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更多的拓展海外市场。

 

三是未来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竞争时代,建议秉持批发型CBDC和零售型CBDC相融合理念,先做好我国国内应用基础,相信在未来的数字货币时代一定会取得竞争优势。

 

倪丹成(线上)蚂蚁集团研究院研究总监

 

倪丹成依托蚂蚁跨境支付的实践分享相关看法。

 

一是跨境电商无论B端、C端的需求都越来越催化出各种裂变场景,这些场景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试验田,发挥补充作用。B端角度,不只是平台企业,还有独立站、跨境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产生差异化需求和应用场景;C端角度,除了跨境消费、跨国汇款,还有数字钱包跨国使用等场景,也催生碎片化需求。在此过程中,人民币跨境计价和结算均存在试点的机会点,特别是计价环节,可以在RECP地区先做尝试。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发挥国有机构“动脉主干道”和民营机构“毛细血管”的合作互补作用。业务开展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过程需要保障国家金融自主可控的安全,需要两条腿同时走路的,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建立CIPS等主干道、高速公路,另一方面应用层可以探索是不是可以与市场化机构在零售端做更多的探索,发挥毛细血管的补充作用。

 

三是跨境支付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信息跨境的难点问题,需要更清晰明确的落地细则。个人信息保护以及信息出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交易真实性验证、采集境外商户、交易信息,海外商户的 KYB越来越难,包括回传标准、信息采集等方面并没有一个国际通行标准,回传信息质量也参差不齐,国内机构也很难对业务真实性做出判断,而且一定程度上部分境外合作机构和境外商户会直接由于隐私保护或者商业秘密拒绝提供信息,对跨境业务的开展也造成非常大的难度。这方面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更明确细致,更具操作性的落地方案,也需要跨国家跨地区的政府间协调。

 

李 鑫民生银行发展规划部研究员

 

李鑫认为,与境内支付相比,跨境支付和货币联系更加紧密,存在货币接受程度的问题,借用共识机制的概念,可以将其称为共识成本,其实广义来说也属于跨境支付交易成本。但将其单独拉出来,就可将跨境支付成本细分为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与货币有关的共识成本。共识成本可以理解为跨境支付时不仅需要接受另一个国家的货币,还要接受跟货币相关的该国的一系列规则、一系列要求,以及潜在的由此产生的风险。跨境支付过程当中的部分摩擦,如由各国KYC、数据安全等规则差异而产生的摩擦都可以考虑到共识成本里。

 

跨境支付的发展演进需要权衡交易成本和共识成本。私人数字货币通过把一些规则通过共识机制嵌入到数字货币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共识成本。其实如果单从狭义的交易成本角度看,比特币交易在效率上是比较低的,与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交易频率不可比。正是对共识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权衡,推动了现在数字货币试图去改变跨境支付机制,提升整体效率。

 

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探索也与跨境支付存在相关性。例如美国早期并不积极发展数字货币,因为当前全球跨境支付主要就是以美元为基础,然而后期在各国以及一些私人组织纷纷探索自己的数字货币的情况下,出于对维持美元霸权的需要,美国也在逐渐改变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欧洲发展数字货币更多是为了维持欧洲支付体系的独立性。之前欧洲在中后端已建立了统一的支付体系,但前端零售市场却呈现“碎片化”特征,并且市场更多被非欧洲机构尤其是美国机构占领,而发展数字货币有可能会改变现有市场格局。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数字货币主要是为了推进金融的普惠,而跨境支付又是普惠金融里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他们希望发展数字货币去改善跨境支付意愿。

 

最后来看看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要如何推广。数字人民币要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并不完全是依赖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需要境外用户的认可,其实是先有人民币国际化才会有数字人民币跨境。具体就数字人民币建设来说重点做好两方面。

 

一是要开放包容。包括与其他各国共同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除与官方机构在,还要包容各种不同的市场主体。不论国内银行、支付机构,还是境外支付机构,某种程度上都可起到润滑不同国家之间规则差异的作用,数字人民币推出去需要这些市场主体润滑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规则差异。

 

二是明确法律法规。关于数字人民币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同时也要考虑与国际接轨。

 

总之,数字人民币想要在跨境领域有所突破,不仅需要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保持一定的开放、包容的态度,尽可能的与国际接轨。

2022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