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论坛|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18期:“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成功举办

首页标题    立言论坛    立言论坛|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18期:“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成功举办

会议简报|立言首都金融论坛·第18期:“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成功举办

10月26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的学术指导下,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共同主办立言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金融研究所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共同承办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闭门研讨会在京举办。这是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成立后举办的第十八期会议。

2020年初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已经逐步复苏进入正常的轨道,文化金融对文化产业复苏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记录和观察了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进程。本次研讨会专门发布2021版文化金融蓝皮书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共同解读文化金融发展现状,探讨文化金融发展中的新问题及解决路径。

首先是相关单位领导致辞环节。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代表主办方致辞发言,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代表支持单位致辞发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代表出版单位致辞发言。本环节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齐孟华主持。

杨涛: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在欢迎致辞中指出,在团队的支持下,文化金融蓝皮书已坚持连续发布五本。虽然研究方法、数据支撑仍存在不足之处,但在业内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一方面,文化金融蓝皮书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框架,对文化金融发展中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历史脉络性的持续跟踪。这主要是由于文化金融领域的研究大有可为,无论是对于文化金融的理论分析,还是实践探索,都还有众多空白领域。另一方面,文化金融蓝皮书又试图针对一些热点实践问题,进行更加动态、及时的深度考察研究。

他认为,文化金融领域离不开几方面要素,即“四元动力”,包括新技术、新文化、新金融、新制度规则,这些要素在新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排列组合,直接制约了我们所探索的一些创新能否顺利推进下去。

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相比,我国现有发展水平远远不足,同时与之匹配的金融资源还有待优化。当然,在文化金融领域仍存在大量问题值得探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实当中文化与金融难以融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理论研究、政策土壤、信用环境、无形资产评估定价等一些基础性土壤因素存在问题。 

洸: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表示近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创新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的融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文化金融是金融领域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业态。这其中,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业务是文化金融的重要业务内容。从中国银行业协会对30家银行的调研情况看,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业务近年来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是文化产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增长;二是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三是文化产业专属信贷产品不断丰富。

同时,文化金融在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杨洸就银行业协会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思路谈了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是提早谋篇布局,探索建立文化金融专营体系。文化产业普遍具有轻资产、轻资本、细分行业差异较大的特点,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文化产业银行信贷业务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迫切需要银行调整传统的经营模式及管理方式,打造专业团队,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健全专营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文化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多方合作努力,有效降低文化金融风险。银行过去普遍存在对文化产业特点了解不够、服务文化产业经验少的问题,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中,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工作量大,难度相对高。针对上述问题,银行要在不断提高文化金融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积极推进搭建与政府、工商、税务、征信、文化产业运营等机构的合作渠道,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共同促进文化企业规范经营,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市场风险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建议通过政府扶持与支持,融资担保、保险、产业基金等机构参与等多种方式,对文化企业增信。

三是运用数字技术,完善核心资产抵质押服务链条。抵质押模式是银行信贷业务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大量的体现为无形资产,通过自身的核心资产抵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还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影响了银行信贷的积极性。建议文化金融各相关服务机构牢牢把握契机,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推进无形资产数字化建设,规范文化数据治理和管理,完善产权评估、担保、交易、处置和登记管理的各个服务链条,为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困境提供有利条件。

蔡继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认为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文化产业也具有重创意、轻资产的特点,后期风险高,导致文化产业融资难度较大。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系列部署推动下,我国金融机制改革逐步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了金融的翅膀。我国文化金融研究是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和相关政策推动而兴起的,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金融对文化产业的宏观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文化金融作为独特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金融相结合的要求,将文化金融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格局。

我国已制订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当前需要金融行业与文化行业在实践层面更好地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好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之下,文化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数字文化产业还好,但传统文化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特别需要文化金融的大力支持。但是一方面,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不同产业之间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有自身经营规律,文化产品也与一般的物质产品具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和消费特点,这都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增加了难度。

文化需要资本的运作和支持,在实践中,金融行业更多地是参与产品(项目)的融资还是参与企业融资,需要分类管理。有些文化产业产品本身作为一个重大项目,金融行业介入就算文化金融活动。有些属于企业层面,企业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资本投入,也需要通过资本的运作提高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果,这些都需要通过金融行业予以支持。

因此,加强文化金融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非常重要。文化金融蓝皮书聚焦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以及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本次出版发布的是第五部。“文化金融蓝皮书”在梳理文化金融领域的制度、规则与政策演进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现状,为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的监管部门、其他经济主管部门、各类行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给予了丰富的实践分析材料,为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领域的研究者贡献了基础框架和文献素材,是一部关于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状况的重要年度报告。我们相信,“文化金融蓝皮书”必将对中国文化金融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是蓝皮书发布环节,邀请到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和旅游研究所所长金,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刘德良,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晓锐对文化金融蓝皮书相关内容进行发布及点评。 

巍: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重点分享了2021版文化金融蓝皮书的相关内容。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是2020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情况的全景式分析与研究报告,报告以文化金融的市场视角、行业视角和区域发展视角为主要维度,通过概括总结2020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的发展状况,对文化金融发展中的主题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近五年文化金融发展可用5+4+1”概括,“5”是“十三五”期间五年规划,“4”是五年规划头四年。2016年以来,文化金融发展进入成长中的调整时期(中期),也是规范与创新平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平衡,创新发展与规范发展平衡、规模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平衡、内容产业和融合性产业平衡、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平衡。

1”是2020年以来一年多,增添更多变数,文化产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停滞的态势,文化金融发展也呈现新的态势。文化金融为文化产业的“重启”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尤其是在银行信贷领域,股权领域仍呈现下降趋势。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文化企业的复工复产,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为文化产业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外,报告从金融市场、行业角度主要观察了电影金融、艺术品市场与数字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情况,并从区域角度对北京、深圳、南京、宁波和成都五大我国文化金融发展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观察。

需要注意,2020年以来出现以下几大新影响因素,新冠疫情持续、“逆全球化”与国际冲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与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文化强国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金融市场改革与规范发展。

根据以上背景,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报告提出五方面政策建议。一是重振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市场,夯实文化产业多层次融资体系;二是结合区域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金融发展;三是以文化数据资产治理和管理为新起点,构建新型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四是以文化企业金融能力提升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与价值实现;五是以文化产业促进法出台为契机,推动文化金融政策过程科学、保障充分及落地生效。

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文化金融助力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发表相关看法。

首先,《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连续出版五年来,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年完善、逐步提高水准,树立了优质的品牌,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金融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业研究报告和文献参考资料,该报告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一是研究方向和内容越发丰富、精细,维度更加开阔,填补了区域文化金融研究的空白点;二是蓝皮书中的总报告和分报告都为各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被有关政府、机构所采纳,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紧跟行业发展,注重团队合力,加强了学术研究力量的锤炼,也拉近了与业界的距离,扩大了影响力,做到了政产学研的结合,有效促进了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本年度的文化金融发展报告更是紧跟时代,为研判我国文化金融发展趋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化金融,文化是核,金融是工具,尊重规律、回归本质才是王道。五年来,蓝皮书聚焦行业热点,观照行业困局,紧跟文化金融的发展前沿,积极建言献策,协同推进。具体至电影行业,金融业为加快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供了资金支持,电影文化产业日新月异发展也为金融业不断拓展空间、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平台。

其次,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市场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强大的国内消费基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向世界格局和全球市场,中国电影在全球中尚不具备绝对优势,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和工业化尚待健全,电影技术和艺术的融合程度尚待提高,电影工业与金融产品共生协同尚待科学。

另外,电影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未来必然要做出相互联系的六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分别是: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向内容驱动转变由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转变由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转变由单渠道向多渠道融合转变由跟随性发展向创新性发展转变

最后,展望未来,疫情冲击虽然影响巨大,但在科技变革与金融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影视企业抗风险能力得到强化,影视行业投融资更加审慎,互联网资本持续渗透影视领域,行业整合趋势明显。从文化金融的视角看,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电影市场还亟待构建多元化组合式的金融体系,完善电影收益流程模式,在产业升级中贡献精品力作,真正的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隽: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线上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黄隽主要分享了自己对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思考。

根据每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人均文教娱乐名义消费支出一直在增长,但是疫情导致线下消费减少,对这一支出造成明显的打击。但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视角将文化消费放在数字技术情况下分析,包括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直播、游戏、文学等。数据表明,2020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11.58亿人,全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6.4小时。消费者的线上时间主要用于文化消费。线上消费者文化消费时间较长,文化消费地位空前提高,但因为大量线上消费免费或费用很低,消费时间和实际统计局统计支出实际上是不挂钩的。

数字技术时代给予文化艺术产业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在以往文化产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家一直认为文化艺术是一个效率较低的服务业,因为其比较个性化、人工化,很难达到批量的标准或者劳动分工这样一种规模经济,而且技术含量相对较偏低。技术的进步最早从印刷行业开始,印刷标准化、规模化催生了整个印刷行业的发展,视听技术使得声音、图像能够适时录制、存储和传输,音像复制技术促成了音像文化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文化具备了大量投资、大规模生产并持续提供利润和积累财富的特点。文化产业越来越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我们看到环球影城、迪斯尼等等都是文化与资本的结合。

数字技术催生了产业变革,短视频、艺术品市场线上美术馆、博物馆、NFT等对数字化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整个产业带来诸多思考。在数字时代文化消费的门槛较低,数字技术跨域了文化程度、财富等门槛,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们每天可以免费或者很低费用欣赏视频、音频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人人也是供给者,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视频和照片,在一个平台中成千上万个性化、多样化的分享实际上又构成了文化产业非常多元的供给。当然,互联网也会造成网络成瘾和信息蚕房等问题。互联网根据用户特点不断推送产品或服务,用户某种程度上也被禁锢在一个特定的信息群中,使其对其他信息的获取受到一定的影响。

未来需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以新创意和新设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代价值观。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需要强调社会效益,保持正确价值观。需要平衡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双效,带动文化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

刘德良: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

北京新元文智智库董事长、文化金融蓝皮书副主编刘德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于文化金融的理解。

首先,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水平。刘德良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以及文化金融发展水平在全球领先,领先欧美等国家。从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来看,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是1.6万亿元,是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主要来源。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相关上市公司有500多家,新三板文化及相关产业挂牌公司800多家,远远多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从文化产业债券市场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债券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和两个交易所市场发行,数量也非常庞大。但是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商业银行信贷、债券发行融资以及股权融资投入方向的差异巨大。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存量资产,以及文化产业新的发展在于增量的新业态。

其次,当前文化金融制约因素到底是什么?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从2017年以来持续下滑,尤其是在直接融资方面,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文化产业本身存在着市场规范性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商业模式更新速度快。文化产业的繁荣,一定要走向规范性治理。二是技术的变革。我们要从整个产业发展规律角度去理解文化产业直接融资近年来的下降趋势。未来文化产业直接融资上升,需要新技术催生新的内容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中国文化企业实力还不强,世界五百强没有中国的文化企业。四是文化产业结构问题。世界上各国文化产业结构基本都呈现出“两头大”的特征:一头是数量庞大的创作层,一头是大企业和大集团。文化产业真正需要融资的企业是需要走专业化、规模化和工业化道路的企业。最后,国际化也是严重制约文化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核心因素。只有在国际化舞台上,文化金融的发展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未来文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数字化新业态,数字化怎样去改变传统的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主要来源于云计算、人工智能、高清视频等技术工具,先有数字工具才有数字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未来数字化产业金融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数字文化产权,数字发展环境下数字版权是未来作为金融产品开发的一个核心对象;二是数字文化产业供应链金融;三是产业资本是数字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王晓锐: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线上分享)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晓锐基于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多年经验,分享了对于文化金融的一些工作体会和见解。

首先,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从2016年开始从事文化金融服务,2017年和2018年开始进行文化企业专项债工作,2019年开始进行文化投行金融和非金融类全部服务。2020年工作中心有所转移:一是整个文化融资主体变化;二是细分领域迭代变化;三是不断调整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

其次,王晓锐主要分享了五年服务工作过程中的六点体会。一是大切块服务向小切入转变。以往搭建大的公共服务平台,基本上囊括了所有服务:大数据统计、银行数据、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目前都在向小的垂直细分领域做小切入的转变。二是产品服务向生态服务转变。不同产业生态对应不同服务生态,在服务过程中会发现每一个细分领域需要的产品服务和生态服务是不同的。三是当前整个文化产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生态迭代周期缩短。四是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除了在做本土文化金融建设之外,还对接各地方政府,帮其建设当地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针对当地文化产业基础和核心龙头细分文化产业内容垂直细分,帮其进行文化金融相关服务。五是需要核心产品和领军人物的带动作用。需要将细分领域里的一个产品和一部分领军人物作为样板,然后带动其他细分产业整个生态发展。六是深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数字文化产业和数据交易是重点,接下来将把整个文化金融服务生态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和数据资产交易集中打造服务新模式。

会议最后,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进行了总结。

杨涛: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结合各位专家的发言,对未来蓝皮书编写工作以及文化金融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是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市场分析的重要基础设施,文化金融领域也同样需要做好数据库建设。

二是理论层面。依托于现有实践以及文献梳理进展,需要在分析框架方面进一步有所提升,进一步推动理论逻辑的缜密性。

三是政策咨询层面。更好地适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咨询需要,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四是实践层面。文化与金融相结合,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如何真正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也是研究成果落地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基于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探讨金融支持。

五是国际层面。由于并无统一的概念与口径,对各国文化金融进行比较的研究并不多,更缺乏最新的经验借鉴,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2021年10月27日